Sonata No.2 for Piano & Cello Op.5 No.2 - II. Rondo: Allegro - 贝多芬

古水:

*sound of maestro* (大师原声) 之
贝多芬「G小调第二大提琴奏鸣曲」之
第二乐章: 回旋曲. 快板
(Cello Sonata No. 2 in G minor, Op. 5 No. 2: II. Rondo. Allegro)

        古典时期的早期钢琴(fortepiano)相比我们今天常见的现代钢琴,在音域和音量上都还有很大的差距,故而在一些古典键盘奏鸣曲中,常会引入低音音域更为宽广的大提琴作为助奏,配合钢琴左手弹奏,以期产生更为饱满的低音伴奏效果,从而使作品的演奏在听觉上更具平衡感。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7-1827.3.26)为大提琴与钢琴共写了五部奏鸣曲,分别是完成并出版于1796年的第一、二号(Op. 5, No. 1 & No. 2);1808年谱写的第三号(Op. 69)以及创作于1815年的第四、五号(Op. 102, No. 1 & No. 2)。最早完成的两部显然是带有实验性质的作品,双乐章结构完全相同,音乐构思演进亦基本相似--都以一个持续而缓慢的序奏引出首乐章快板主题并历经转调和发展,末乐章则是一个篇幅短小却充满谐趣的回旋曲。或是由于担心大提琴抢去钢琴过多的风头,贝多芬基本未在这些奏鸣曲中安排适合大提琴表现其歌唱特性的慢乐章。故而,如同任何有钢琴参与的室内乐作品一样,在作曲家前四部大提琴奏鸣曲中,有名乏实的弦乐器仍居于从属地位,为当时略显孱弱的乐器之王担当着绿叶,直到第五号创作之时,加粗的钢琴琴弦已足以让其声响不至于淹没于大提琴的低音中,后者的个性才得以稍稍显露。推荐的第二号,经贝多芬与当时的宫廷琴师让·路易·杜伯特(Jean-Louis Duport)献演于柏林,大受普鲁士国王威廉二世(Friedrich Wilhelm II)称赞,慷慨的赏赐自然也使这位君主成为了Op. 5的题献对象。大调的回旋曲中,两件乐器宛若一双顽皮的雀鸟,彼此嬉戏追逐间,用各自最美的歌声咏唱着一份相同的悠然与欢乐,钢琴声是雄鸟鲜亮的羽毛,大提琴则是爱侣那一声衷情的鸣叫,共同交织成一份教人艳羡的美妙。
        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完善,现代钢琴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乐器之王,当我们再次聆听乐圣这些充满器乐和谐之美的篇章之时,或许主/助奏乐器间的刻意牵制和所要表达的深意已非我们关注的重点,器乐和谐之美与谛听所带来的精神愉悦才是古典音乐真正的意义所在。

钢琴: 艾曼纽尔·埃克斯***
           (Emanuel Ax 1949.6.8- )
大提琴: 马友友***
               (Yo-Yo Ma 1955.10.7- )

评论
热度(46)

© gaoshanzhuying / Powered by LOFTER